2016年8月21日,由中國作物學會藜麥分會、烏蘭察布市農牧業局主辦,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博大藜麥產業研究中心全程支持,以“藜麥全產業鏈發展”為主題的“中國藜麥產業高峰論壇”在內蒙古隆重召開。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包括北京市、河北、沈陽、遼寧、山東、云南、貴州、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山西、四川等高原地區農業分管部門及企業,各省市的作物協會、大學、農科院、藜麥研究中心、部分藜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等,中國農科院領導、科技部領導、聯合國項目事務廳高級官員,共120多人參與盛會。會上,有14家研究機構和種植機構作了交流性學術發言,從不同角度對藜麥的特性、種植、利用等作了闡述。
23號上午,全體人員前往涼城縣參觀了藜麥種植試驗示范基地。內蒙古博大藜麥產業研究中心在這里種了1000多畝試驗田,種植了238個品種,有紅色的、黃色的、綠色的、白色的;有高桿的、矮桿的;有打籽型的、有飼草型的、有觀賞型的;有葉菜用型的,不同皂苷含量型的,多數是從秘魯引進的。
藜麥原產于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秘魯及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傳統食物,已有5000-7000年的種植歷史。由于其具有豐富全面的營養價值,古代印加人稱之為“糧食之母”。
80年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尋找適合人類執行長期性太空任務的糧食作物時,神秘的藜麥在安第斯山脈被“重新發現”。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現藜麥具有極高且全面的營養價值,與人類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需求完美匹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藜麥列為人類未來移民外太空的理想“宇航員食品”。
藜麥蛋白質含量豐富,氨基酸均衡,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脂肪酸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的含量都高于普通的食物,不僅是營養豐富的糧食作物,還是一種藥食同源的食物,具有抗氧化活性,抗炎活性,還有降血糖、減肥的作用。易被人體吸收。
聯合國糧農組織將藜麥確認為唯一的一種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的單體植物,并正式推薦為最適宜人類的“全營養食品”,被譽為“超級谷物”。聯合國將2013年宣布為藜麥年,在全球推廣種植。
藜麥是未來最具有潛力的農作物之一。
藜麥的特性:具有耐寒、耐旱、耐土地貧瘠、耐鹽堿等植物學特性。非常適合我國高原地區的氣候特點和自然環境。自2012年起,我國開始較大規模種植。今年,內蒙古博大藜麥產業研究中心在涼城縣試種1000多畝,甘肅今年種30000畝,以隴南、張掖、永昌等地為主,其中永昌有萬畝基地。全國大約種幾萬畝,現仍處于試驗推廣階段。
試驗證明,最適宜在高海拔地區種植,理想的海拔是1800-2000米(涼城的海拔是1400米)。低海拔、潮濕地區不宜種植,如山東省,水季長了,在穗子上就發芽了。
雖是耐旱作物,但在出芽出苗時和灌漿時必須保證水分。畝產大概在200-300公斤左右。全國各地藜麥價格不等,最高被炒到80元/斤。
藜麥還是農作物輪種倒茬的理想作物。內大的一位教授介紹,他去的目的就是研究輪作倒茬,想改變目前武川縣、四子王旗只有土豆、向日葵輪作的現狀,減少農作物的病蟲害。
藜麥的用途:藜麥果酒、藜麥牛奶、藜麥飲料、藜麥保健品、藜麥沖飲粉、藜麥茶等;藜麥餅干、藜麥面包、藜麥小吃、藜麥糕點、藜麥掛面、藜麥月餅;還有化妝品等。
藜麥芽苗可以做涼菜吃,藜麥秸稈是很好的牲畜飼料,其營養價值超過玉米桿和苜蓿。
藜麥不同于谷子,藜麥表面有一種皂苷,在脫皮的過程中味道很難聞,脫不干凈,做出的食品會有異味,所以必須脫干凈。藜麥殼不易脫掉,不能用脫谷子的機器脫粒,目前內蒙古已有企業解決了藜麥技術脫粒的難題。
用聯合國項目事務廳官員的話說:在全球推廣種植藜麥解決糧食可持續發展目標,是為了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解決貧困;健康產業前景廣闊。
大力發展藜麥產業,也是適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
內蒙古正隆谷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正隆谷物),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核心基地位于呼和浩特云中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正隆谷物致力于打造由“糧”到“食”的綠色產業鏈。以大宗糧食倉儲物流、品牌糧油、健康主食為主導產業;目前已建成50 查看本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