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天方富硒生物科技 | 河北天天乳業集團有限公 | 廣東省汕頭市新伙伴食品 | 濟源市鑫源飲品有限公司 |
泰州市施恩食品有限公司 | 焦作優貝飲品有限公司 | 湖南國飆貿易有限責任公 | 衡水綠源食品有限公司 |
孟州市景一飲品有限公司 | 四川風云廣告 | 昆明品世食品有限公司 | 山東養生冠食品有限公司 |
辣條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食用到的,尤其對于一些年輕人來說比較喜歡吃辣條,辣條的質量安全問題也是大家深思的。近日,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于征求《食品安全標準 調味面制品》等4項食品安全標準(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醞釀已久的辣條(調味面制品)標準進入“落地”準備階段。
將饃掰成兩半,一包辣條盡數倒入兩塊白饃間,一口下去吃得很香——這是辣條在北方的典型吃法。而在南方,辣條更像是湖南人的“薯片”:逛街吃,看電視吃,外籍教師在教室里吃辣條的照片,讓辣條在互聯網也火了一把。兩種吃法的背后,是辣條食品安全管理上“南派”與“北派”的分立。
淘寶平臺銷量排于前列的南派辣條代表——宇仔大刀肉辣條“南派”主要在辣條發源地湖南平江縣,“北派”則集中在辣條生產重地河南鄭州。前者生產的辣條叫“擠壓式糕點”;后者則稱為“調味面制品”,根據食藥監總局要求,屬于“方便食品”。
全國范圍內,安徽、廣東、湖北等省的企業一度認為辣條屬于前者,而北方地區大多沿用后者標準——從食品管理角度,你在河南和湖南吃的辣條,其實是兩種“食品”。而此前,兩地都分別對自定義的歸類出臺了地方標準,差異在添加劑適用。
具體而言,湖南2012年出臺的《湖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湘式擠壓糕點)》,在添加劑方面遵循糕點標準。而河南2007年制定的調味面制食品地方標準,則規定其“參照糕點、膨化食品允許使用添加劑的規定”。
關于辣條使用食品添加劑的范圍,各地一直存在爭議,甚至出現了地方標準相互“打架”的情況。如按照寧夏的地方標準,辣條為方便食品,不得添加甜蜜素,而依據河南省地方標準,辣條執行糕點類標準,允許限量添加甜蜜素。
2015年5月27日,食藥監總局出臺《關于嚴格加強調味面制品等休閑食品的監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锻ㄖ窞榻y一辣條全國標準定下時間表。
原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于2016年11月提出調味面制品行業標準立項,由河南省口岸食品檢驗檢測所、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等機構牽頭,計劃用一年左右時間制定好辣條的標準。據參與專家透露,新標準出臺后將會對辣條產業發展起到良好的規范作用。
對于類似問題,今年的《征求意見稿》中標明,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應符合GB 2760中方便米面制品的規定。據查詢發現,環己基氨基磺酸鈉(又名甜蜜素),環己基氨基磺酸鈣,使用量為1.6(g/kg)。
《征求意見稿》還標明,調味面值哦應是以小麥粉和/或其他谷物粉等為主要原料,添加食用油脂等輔料,經配料、擠壓熟制、成型、調味、包裝等工藝加工而成具有一定韌性的即食食品。對于辣條常見的“大刀肉”等類似肉類食品名稱的標注,《征求意見稿》要求標簽標識中應標明產品真實屬性“調味面制品”。
500億市場規模中頻現安全問題
調味面制品即是消費者常見的辣條,據業界統計約有近500億的產值規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從2014年年底至今,“吃包辣條冷靜一下”之類的段子風靡網絡,但作為一代網紅食品的代表,辣條不僅是段子手的,更是地方食藥監部門抽檢黑榜中的“?汀。
2015年至2017年中旬,全國有15個省份共計131家辣條生產企業的195批次辣條上了食藥監局的“黑名單”。在通報的180起食品安全問題中,食品添加劑不合格是主要原因,其中菌落總數超標占68起,甜蜜素超標占30起。
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抽檢信息顯示,2017年共有4批次辣條抽檢不合格,不合格原因涉及菌落總局超標和霉菌超標。2018年至今,分別在食品安全抽檢中檢出不合格辣條食品共計33批次。
除了是抽檢黑榜中的“?汀,辣條行業還存在標準銜接不上的問題。早在2015年,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技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等協辦的“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糧油加工研究室副主任譚斌研究員曾指出,辣條由于產品品類發展時間短、標準建設滯后,這是造成產業安全的關鍵。
這次辣條標準征求意見的出臺,又將為辣條行業帶來怎樣的風向?關于辣條行業標準,您又有怎樣的觀點想要表達?歡迎您文末留言,和大家共同探討辣條市場的發展!
辣條規范意見標準出臺,喜歡吃辣條的朋友適量的食用辣條才好喔,喜歡對您有所幫助喔!
2025/8/23至202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