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氏豆腐因店主姓易而得名。易姓與紅白淵源頗深!耙住弊謥碓,本就有“日”、“月”合體之一說,紅白易姓從源流來說,至少在3000年以上,明清時其祖先遷入四川,扎根紅白,與當地古羌族雜居,清末傳至易圖發一代,家聲日隆。
什邡紅白本有日月祭拜文化,“紅白二廟,香火旺盛;紅場白場,輪流逢場”,至今為當地人津津樂道。紅白山俊水美,“爛柴灣”神仙軼事,“五桂坪”民間傳說讓這里早就鐘靈在內,毓秀于外,加上龍門山脈天然屏障,鎣華山獨特地貌,這里竟產生一道美食,豆腐。
清朝至民國,什邡紅白是優質木材、山貨、藥材的重要產地。上世紀初葉,這里就商賈熙攘,貿易活躍,本地店商踴起,每食必見豆腐,且風味各不相同,以黃燜豆腐和鹽干豆腐最為暢銷,逐步這豆腐竟然聲名遠播,價格竟一路走高,本地六成居民開起了豆腐作坊。時川內社會日趨動蕩,這豆腐慢慢成為了俏貨,消費人群從販夫走卒變成了達官貴人、袍哥鄉紳專享之物,除了自食,竟是送禮拜客的高端食品。由于水質優良,用材地道,工序講究,雖消費不菲,但名聲從未下滑。時“總統夫人”宋美齡在川巡軍時,也抵不住美味誘惑,坐著當地人稱的“背夾子”奔赴紅白,點吃黃燜豆腐。
紅白易氏傳至易圖發時,正是豆腐制品緊俏時節。易圖發自小讀過私塾,字美人正。時局不易,竟學下一手制作豆腐的好手藝,靠著這,就養下五女一兒。后來幾經自然災害,紅白與外界交通逐漸險惡,紅白豆腐出山日漸不易。易圖發和鄰里眾男丁每日將豆腐用粽葉包裹、谷草捆扎,以籮筐擔出山,出售這道特產。時出鎮有一擦耳巖,旁邊是深達200多米的懸崖,懸崖下是水流湍急的石亭江。而巖口狹窄,僅容一個人身通過,很是危險。為了及早趕到綿竹、什邡、廣漢、彭州等地,賣豆腐的隊伍需凌晨四五點出山,至擦耳巖,要慎之又慎,火把不斷,連貫而出。經過這些險要到達目的地,豆腐就不愁賣出了。
易圖發每天擔出八升豆腐,賣出后或換回八升大米,或換回衣物布匹、油鹽缺貨,養得一大家人在舊時也衣食無虞。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易氏豆腐工藝傳承到易元生手里,逐漸壯大,竟成當地一大知名品牌,其豆腐乳產品風味獨特,食客每啖必嘆美味矣。一次,媒體發現易氏豆腐門店口懸一塊狀物,甚詫異,近觀竟是用絲線懸掛的一塊豆腐,還有吹彈可破的白嫩,觸手軟滑細膩而又Q彈,顯得韌性十足,均贊其工藝實在是出人意料又值得信賴,真可謂“蔬盤慣雜同羊酪,象箸難挑比髓肥”。
紅白鎮常年雨霧繚繞,溫潤宜人,仿佛仙境。因其小氣候特別顯著,特別適合豆腐發酵、制作,加上鎣華山積雪化水,通溪河、黑龍池等水源經過數千年沉積過濾,無外來污染,天時地利早就了紅白豆腐這一美味營養的產物,加上易氏獨特工藝,自然聞名遐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