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綠源食品有限公司 | 青島希雅醇食品有限公司 | 泰州市施恩食品有限公司 | 白象食品集團河南白象飲 |
滄州千尺雪食品有限公司 | 山東廣發食品有限公司 | 河南三分人家飲品有限公 | 河南浩明飲品有限公司 |
河南片斷食品有限公司 |
2015年上半年,根據iziRetail的抽樣調查,全國60%的百貨商場業績處于下滑狀態。其實百貨業所遭遇的嚴峻狀況,還不止財務報表上業績負增長這么簡單,不少百貨公司每運營一天,就虧損一天,因此才有了萬達集團這樣突如其來的決定--關閉45家萬達百貨,這是中國百貨業面臨巨大挑戰的縮影。那么,國內百貨業績下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過分追求坪效,缺少對購物環境、用戶體驗的改善
“坪效”是百貨業最常用到的考核項目的指標,不斷地提高每平方米的銷售業績和毛利潤貢獻,導致國內絕大多數的百貨,公用通道一縮再縮,從2.4米,可以縮減到2米甚至1.8米,各個品牌的經營面積也不斷被壓縮。
商場力求在局促的空間里積塞更多的品牌,這不僅導致品牌形象不能充分展示,也令消費者感到不舒適,購物體驗不佳,從而留給了ShoppingMall更大的發展空間。
2、優化=升級=走向高檔,逐漸脫離供應商和用戶需求
“高檔化”、“精品化”是很多國內百貨公司過去單一的追求目標,每年、每半年都思考如何調整淘汰,引進更高檔的品牌,從而提升客單價和銷售、利潤。
過去,國內百貨行業的從業者們都有一個“LV、Gucci、Cartier”的夢,現在,國內百貨同行言必談“輕奢”,這兩種情況其實邏輯上都是一脈相承,都是為了追求更高檔的定位,而忽視了當地目標客群的實際需求,也并未重視到場內已經合作的供應商的實際需求。
3、市場推廣=促銷打折,除此之外,缺乏其他吸引力
國內大多數百貨公司之前采取了非常簡單的營銷方式,幾乎把市場推廣等同于促銷打折,買送、滿贈、多倍積分等等促銷手段花樣倍出,但始終等同于通過價格降低來吸引顧客。在電子商務沒有出現的時候,曾經階段性來看很有效,但電商一來,大大縮減了渠道成本、裝修成本、人員成本,從而以更加低廉的價格沖擊到了百貨公司。
國內百貨并未采取更加有效的創意營銷活動,來吸引新的顧客。面對ShoppingMall的沖擊,大多數國內百貨參考了購物中心的業態組合,紛紛引入餐飲、娛樂品牌,以此來豐富店內品類組合、增加顧客停留時間。
然而,國內百貨模仿Mall是否真的奏效?進行打折,又是否能夠與大把燒錢的電子商務企業比拼價格?這些策略在短期內可能湊效,但長期而言,并非能促使國內百貨公司突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