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天方富硒生物科技 | 河北天天乳業集團有限公 | 廣東省汕頭市新伙伴食品 | 濟源市鑫源飲品有限公司 |
山東養生冠食品有限公司 | 焦作優貝飲品有限公司 | 廣東同潤堂飲料有限公司 | 佛山市懋源食品飲料有限 |
四川盼中盼食品有限公司 | 益可滋(青島)飲品有限 | 北京頂養科技發展有限責 | 西安冰峰飲料股份有限公 |
對于我們很多人而言,或政府的官方用酒經;\罩著一種高貴而神秘的色彩,但出人意料的是悉尼所在的新南威爾士(New South Wales)州政府的官方用酒并非出自旗下大名鼎鼎的獵人谷(Hunter Valley),而是來自瑞福利納(Riverina)的一家家族酒莊。
今年的G20領導人峰會著實讓中國的葡萄酒圈沸騰了一把,東道主澳大利亞宣布與中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議(FTA),該協議的簽訂將令澳大利亞葡萄酒的對華出口關稅在未來四年之內逐漸降至為零。關稅的減免勢必會使更多袋鼠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而我們也將會有更多的機會通過品鑒了解這個新世界產酒國的領軍。
說起澳大利亞葡萄酒,曾經一度跟不少人一樣認為該國很多產區是量大而廉價的散裝酒(bulkwine)和盒裝酒(box-wine)的代名詞,尤其是東南澳(South Eastern Autralian Zone)的一些可灌溉產區。但或許令你想象不到的是悉尼所在的新南威爾士(New South Wales)州政府的官方用酒并非出自旗下大名鼎鼎的獵人谷(Hunter Valley),更非來自像奔富(Penfolds)和德寶利(De Bortoli)這樣的國際大品牌,而是來自灌溉產區瑞福利納(Riverina)的一家家族酒莊。三橋杜里夫(Three Bridges Durif)是這款酒的名字,而卡氏家族酒莊(Calabria Family)是這件杰作的幕后人。
卡氏家族的故事
10月中旬,南國的花城風和日麗,在鑼鼓喧天、舞獅騰躍的三橋杜里夫旗艦店(隸屬力瑞投資有限公司)開業典禮上我見到了來自瑞福利納的Michael Calaria,他是作為卡氏家族酒莊的總經理來廣州參加此次旗艦店的開幕典禮。這個年輕、健談且充滿活力的卡氏第三代為我講述了其家族酒莊一路走來的風雨和成。
與瑞福利納的很多大酒莊一樣,卡氏家族也是意大利移民的后裔,1927年,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祖父輩來到新大陸澳大利亞討生活,落腳于瑞福利納的一家農場。為了緩解疲勞,意大利人天生對葡萄酒的渴求促使Michael的祖父利用當時最簡易的器具-家中的洗衣桶釀造葡萄酒。盡管最初質量平平,但他們的酒很快受到了當地意大利人和其他歐洲移民的歡迎,于是他在1945年創建了的西陲酒莊(Westend Estate)。釀造葡萄酒不僅有效的貼補了一家老小的開支,也開辟出一條適合后代生存的道路。家族的第二代Bill Calabria從小受其父親言傳身教,14歲擔起了西陲酒莊的重擔。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相安無事,酒莊在Bill和其哥哥Tony的共同經營之下穩步向上,直到1980年代經濟危機席卷全球,酒莊欠下了銀行很多債務。但Bill表示無論如何也要保證酒莊的運轉。于是一家人不得不利用一臺回收的洗瓶機為其他酒莊洗酒瓶子,可想而知,這不會是一項輕松的工作,但正是這份兼職使的西陲酒莊躲過了破產危機。從1990年代起家族葡萄酒的出口生意扶搖直上,除了在澳大利亞本國有銷售外,還遠銷美洲、歐洲和亞洲等全球38個。當時澳大利亞很多酒莊都面臨過要量還是要質的選擇,前者走低廉大眾化路線,產量大,可以很快帶來經濟效益,例如同卡氏酒莊一個產區的Casella酒莊(Yellowtail黃尾鼠品牌的東家)。后者則需要不斷投資,甚至減產來提高品質和口碑,收效偏慢。自學成才的Bill Calabria是瑞福利納地區極少數致力于質量而非數量的酒莊之一,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不想成為餐酒(bulkwine)隊伍中的一員,盡管這種想法在那個年代看起來很不識時務,但卡氏家族多款備受國際贊譽的佳釀成功的證明了他的高瞻遠矚。
2010年,卡氏家族酒業收購了位于南澳巴羅薩谷(Barossa Valley)的HR酒莊的南澳分支,這家酒莊創建于1876年,近百畝的葡萄園中50%以上的葡萄藤年逾60-100年。從2014年3月起,西陲酒莊更名為卡拉卜利亞酒莊,中文簡稱卡氏家族酒莊。
澳洲知名葡萄酒作家和酒評家Jeremy Oliver曾說多年以來我一直和很多人一樣錯誤的認為,瑞福利納產區不可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紅葡萄酒,但有一個人證明了世人這種偏見是錯誤的,他的名字是Bill Calabria.Bill曾在瑞福利納釀酒師協會擔任過四年主席,他經常被人們親切的稱為瑞福利納的捍衛者。為了表彰Bill為當地葡萄酒業和慈善業做出的突出貢獻,他在2013年女王生日宴會上的受勛者儀式上被授予了澳大利亞勛章(Order of Australia)。此外,作為一家成功的家族企業,卡氏酒莊連續兩年獲得了2009和2010年的澳大利亞年度家族企業。
三橋杜里夫(Threebridge Durif)
拜瑞福利納的風土所賜,豐腴的設拉子和酒體飽滿的霞多麗是當地最為常見的葡萄酒款。
但自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一些酒莊開始嘗試種植小眾化的葡萄品種,例如杜里夫(Durif)、賽美容(Semillon)、維歐尼(Viognier)和添帕尼羅(Tempranillo),F在,感染過貴腐菌的賽美容和散發著妖嬈氣息的杜里夫成為了瑞福利納的新星葡萄酒。當Michael談及酒莊旗下兩大系列十大品牌共五十多款葡萄酒時,我逐漸有點暈頭轉向,這如同有人在跟我講述奔富(Penfolds)不同數字的Bin一樣,還好當天接下來的餐酒午宴讓我記住了卡氏莊園中的富地Richland和他家大名鼎鼎的三橋杜里夫。
Murrumbidgee河是整個瑞福利納產區的母親河,其水源來自澳洲一座終年雪山,當地人建造的三元橋(Three-waybridges)引導雪山融水流入Murrumbidgee河,充足的雪河水灌溉系統有效的解決了炎熱氣候造成的葡萄園干旱?ㄊ霞易宓木魄f毗鄰三元橋,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酒莊的系列中會有三橋ThreeBridges這樣的名字。而三橋品牌中的杜里夫被廣泛認為是澳大利亞杜里夫葡萄酒中的佼佼者。這款酒自釀造以來已經抱走了22個獎杯和214個獎章。當天品嘗的2010年份初嗅黑莓、西洋李子味,黑巧克力和香草氣息隨后潛入,厚實的單寧難掩豐沛的新鮮度,余味中繾綣著一股悠悠的果味香甜。
所謂感想
通過這次采訪使我了解到瑞福利納并非只有盒裝葡萄酒,那里的每一個酒莊更不只是生產餐酒,這種想法是對專注于生產優質葡萄酒的酒莊的一種莫大的傷害。大千世界充滿了各色各樣的故事和傳奇,而作為葡萄酒愛好者的我們又是多么的有幸。
以下對話整理自本次采訪(部分)
W:葡萄酒雜志M:Michael Calabria
W:對于很多人而言,新威爾士的瑞福利納是一個餐酒產區,是什么促使你父親注重優質酒的釀造而非增大產量?
M:的確多年以來瑞福利納一直被人們誤認為是一個只注重產量的餐酒產區,但那并不完全正確。1928年,奔富是在Griffith城(瑞福利納的葡萄酒生產中心)創建酒廠的第二個酒莊,家酒莊則是1914年的Mcwilliams,這兩家酒莊都是國際上受到認可的酒莊。上世紀90年代,我的父親Bill想改變外界的這種偏見,于是下決心將產量很小的西陲酒莊只用來釀造優質紅葡萄酒。(起初家族還沒有自己的葡萄園),從那時起,他開始教授果農如何種植高質量的葡萄,并表示只會根據果實的質量來付錢,以此鼓勵果農。父親總是堅信瑞福利納一定能釀造出優質的葡萄酒,三橋品牌是在他的指導下于1995年成立。
W:在釀酒工藝方面卡氏家族有什么不同之處嗎?M:我們采用一種非常傳統的釀酒方式,所有的精品葡萄酒(premiumwine)依然使用祖父在1948年建造的無蓋發酵池。這其中包括我們巴羅薩谷的手工采摘葡萄,以及所有品牌中的杜里夫、赤霞珠和手工采摘的設拉子。
W:作為一款獲獎眾多的葡萄酒,你認為三橋杜里夫有什么特殊之處嗎?
M:事實上是,杜里夫在澳大利亞的歷史并不短,我們葡萄園里有一些非常美麗的杜里夫老藤,這個偉大的葡萄品種被世人忽視了很多年,我們很慶幸我們的付出成了它應得的榮譽,相信世界上很多消費者都會喜歡杜里夫的濃郁豐滿,恐怕最令人不敢相信的是它竟然來自瑞福利納這么干旱的地方。
W:在過去的五十年里,你認為瑞福利納釀酒業的變化是什么?
M:我認為的變化在于我們種植葡萄的方式,葡萄園的經營方式提高了很多,大多數的葡萄園依然是家族管理,有些已經到了第四代。鑒于這種歷史和貢獻,你可以看到這個產區的人們已經開始重視質量,如果瑞福利納達不到一定高度,相信當地很多家族企業也不會在這里立足如此之久。
W:毋庸置疑,這么多年來葡萄酒的質量一定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可以說說體現在哪些方面嗎?酒精度還是果味新鮮度上?
M:兩者兼而有之吧。很多酒廠和葡萄園現在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并用來提高葡萄酒的質量。我們已經發現有些葡萄品種比另外一些品種更適合瑞福利納。然而,果味的集中度有了質的改變,單寧和酒精度在紅葡萄酒中的角色也越來越謹慎。此外,酒款的質量提高了,價錢自然也會上升,對于酒莊和釀酒師來說,他們可以選擇更優質的橡木桶和酵母,所有的這些都在促使著我們釀造更好的葡萄酒。
2025/8/23至202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