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天方富硒生物科技 | 蚌埠市福淋乳業有限公司 | 昆明品世食品有限公司 | 青島慧能多農業發展有限 |
河南益品堂食品飲料有限 | 焦作優貝飲品有限公司 | 湖南國飆貿易有限責任公 | 衡水綠源食品有限公司 |
孟州市景一飲品有限公司 | 四川風云廣告 | 河北天天乳業集團有限公 | 廣東省汕頭市新伙伴食品 |
伴隨著2018已經接近尾聲,全球知名創投研究機構CBInsight發布了2019年食品飲料趨勢報告,主要從行業采用度(IndustryAdoption)、市場影響力(MarketStrength)為兩大維度,對2018年市場發展狀況分析的基礎上,預測分析了2019年食品飲料行業的關鍵趨勢,分為必然性趨勢、暫時性趨勢、實驗性趨勢、挑戰性趨勢,以幫助企業進行新興趨勢的了解以及根據企業對風險的適應程度對企業策略進行指導。
為大家解讀食品飲料行業必須把握的必然性趨勢,包括以下幾點:
植物蛋白繼續風靡,擴展更多的范圍與品類
健康食品促進減糖技術的發展
設立自有品牌,打破零售困境
直接面向消費者(D2C)成潮流
多元銷售點增強實體零售銷售額
植物蛋白繼續風靡
擴展更多的范圍與品類
企業開始擁抱植物蛋白,家植物蛋白公司BeyondMeat有望在2019年上市,并將擴展至例如維生素、咖啡、牛奶等更多的品類。在過去幾年植物蛋白發展勢頭強勁,植物蛋白的風靡成為2019年食品行業的必然趨勢。
CBInsights對植物蛋白市場的估值為110億美元,已經有不少公司開始將目光從植物性肉類替代品轉向植物基壽司、植物基低熱量甜味劑等等產品,植物蛋白的使用推廣也得到了傳統肉類企業的支持。
泰森食品曾兩次投資植物基肉類產品,并計劃從傳統肉類企業轉型重塑成為一家蛋白質公司;
通用磨坊早在2015年開始涉足植物基領域,支持BeyondMeat,并且通過其風險基金部門301Inc.多次投資植物蛋白企業,2018年先后投資了素食送餐服務公司Urbanremedy和益生菌蔬菜零食公司FarmhouseCulture;
此外,百事公司收購了植物蛋白初創公司和果蔬零食制造商。
許多公司也已經宣布了2019年的植物蛋白擴張計劃:
使用豌豆蛋白生產牛肉和雞肉替代品的BeyondMeat計劃于2019年上市,這將是首家進行IPO的植物蛋白公司;
2018年在香港成立的ImpossibleFoods計劃將其產品銷售從餐館拓展到商超,并將發展目光投向了亞洲市場;
作為植物蛋白的代表,2019年豌豆蛋白的產量將得到大幅提升,嘉吉投資了北美的豌豆蛋白生產商PURIS,計劃在美國開始第二家工廠;原料巨頭公司ADM和Farbest也將開設一家新的豌豆蛋白工廠;Roquette將在2018年10月收購的豌豆蛋白加工廠基礎上進一步擴張。
隨著這一趨勢的持續發展,許多種類的食品和飲料公司可能會將植物蛋白整合到他們的產品中,2019年可能會有更多純素食維生素或使用植物性牛奶的瓶裝咖啡飲料等新產品上市。
健康食品促進減糖技術的發展
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需求,食品和飲料公司正研發新技術降低產品中的糖含量,傳統生產不健康零食的公司正在向生產更健康的零食和蛋白類產品轉型。
今年1月,雀巢出售了其美國糖果業務,同時為了響應消費者對食品健康的要求,雀巢、費列羅、聯合利華、瑪氏和億滋等公司也承諾減少產品中的糖含量。
2019年,生物技術的進步和新型甜味劑的發展可以幫助他們做到這一點:
(1)甜菊糖:從植物中提取的甜菊糖甜味劑比蔗糖甜200多倍。宜瑞安,Coca-Cola,Tate&Lyle等公司一直在研究和推出新的產品,如RebM,RebA,RebJ。
(2)羅漢果:羅漢果提取物比糖甜150倍以上。RauChocolate等初創公司已經開始使用羅漢果作為甜味添加劑,聯合利華在2018年2月也推出了以天然羅漢果成分提供甜味的冰淇淋。
(3)蘑菇:由家樂氏風險基金支持的創業公司MycoTechnology,利用蘑菇分子制造苦味阻滯劑。阻斷苦味有助于讓食物嘗起來更甜,并能使糖含量降低40%以上。MycoTechnology于2018年底進軍歐洲,為蘑菇分子甜味劑開辟新的市場。
(4)中空糖結構:雀巢公司多年來一直致力研究的一種新的糖結構,這種結構實際上是中空的,口感依然很甜,但糖果的熱量更少。該公司于2018年3月推出了款多孔糖產品,名為Milkybarwowsoms,未來可能還會推出更多產品。
設立自有品牌
打破零售困境
零售業競爭加速,零售商開始寄希望于自有品牌一舉多得,并加大投資,既增加利潤還能強化消費者的忠誠度。
如今,沃爾瑪、Target、CVS等零售商不再僅僅銷售其他品牌的產品,他們正加大對自有品牌的投資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因為這不僅可以提高利潤率,還可以增強顧客的忠誠度。
零售商和電商市場可以利用多年來銷售其他品牌產品中收集到的數據來規劃設計自己的自有品牌,還可以根據數據分析顧客當前的購物行為,跟蹤哪些顧客是喜歡砍價的、經常瀏覽的、或是素食主義的等等消費數據,針對他們認為的最有利的細分市場設計和推出產品。
2018年零售商們紛紛入局,推出了自有品牌:
Albertsons’OOrganics自有品牌2018年銷售額達到10億美元,該公司2018年推出1400種新的自有品牌產品,是2017年的兩倍多;
Kroger的SimpleTruth品牌銷售額達到20億美元,并與阿里巴巴合作在中國銷售其自有品牌;
電商平臺紛紛加入自有品牌大潮:電商巨頭亞馬遜到目前為止也已推出超過120個自有品牌,像Boxed和Thrive這樣的小型電商也相繼推出了自有品牌;
電商零售商已經做好準備,發現那些市場缺口與機會點:利用在線市場可以跟蹤消費者搜索但未找到的產品,分析哪些競爭相對較少,并找到可以壓縮的成本價格;同時還能更好地了解人們如何使用自己的產品來優化營銷;
對于零售商來說,自有品牌代表著利潤收入,還是顧客忠誠度日益增長不可或缺的驅動力,自有品牌對傳統快消品牌的威脅也在不斷加大。
直接面向消費者(D2C)
食品巨頭們都開始逐漸采用直面消費者的渠道戰略,而這僅僅是開始。
歷史上,快消巨頭可口可樂、家樂氏和通用磨坊一般都不會直接運營自己的銷售點,品牌一般依靠線下零售商沃爾瑪、克羅格等進行銷售,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他們更多的是依賴亞馬遜等網商而不是在自己官網上銷售自己的產品。
而面對來自自有品牌以及直面消費者的初創公司的競爭,它們開始改變。
從2018年來看,快消巨頭正在嘗試建立直接面向消費者(D2C)的銷售形式。食品企業也開始嘗試推出一些“新潮牌”,例如家樂氏最近推出了三合一益生菌谷物杯Hi!HappyInside。
促使食品企業轉變的原因主要在于兩方面的競爭原因:首先,大型零售商紛紛大力推動自有品牌的發展,進而威脅了傳統快消品牌的銷售,另一方面,目前幾乎所有的食品初創企業都是通過網站在線商店進行銷售,無需考慮零售商。
直接面向消費者模式,可以在產品展示方面獲得更多的控制權,加深與消費者的關系,對沖自有品牌的威脅,收集更多消費者數據。
預計2019年,食品快消公司們會通過收購D2C初創企業,利用其物流基礎設施擴展到其它現有產品線,或者通過投資D2C分銷初創公司,為新品牌開發內部D2C供應鏈。
多元銷售點增強實體零售銷售額
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改變,購物中心化的購買場所去的越來越少了,品牌商應該走向消費者中心,在新的地方開拓更多的銷售點。
實體零售遭遇寒冬,而在線業務也在尋求更多的多線渠道讓消費者更便捷地獲取產品和服務。走向消費者中間,而不是吆喝讓消費者過來。
線上銷售的普及給實體經濟帶來了重大的打擊,只有尋找新的線下銷售渠道,盡可能方便的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實體零售才能存活。盡管電商配送速度越來越快,但當消費者要想買零食或飲料,最快的辦法還是從日常生活中路過的小賣部來購買。
2018年,食品生產商與其他線下分銷渠道建立了數十個合作伙伴關系,這些合作將在2019年結出果實,其中包括:
(1)旅游業:阿聯酋航空餐飲集團與室內農業初創企業CropOne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投資4000萬美元在迪拜建造全球的垂直農場,該農場將為阿聯酋航空公司的乘客提供新鮮農產品;
(2)打車平臺:初創公司Cargo在2018年全年大幅擴張,該公司在服務車輛上裝設移動售賣亭銷售包裝商品;在美國正式與優步合作,在新加坡與Grab合作,在車上銷售億滋、家樂氏等領導企業的品牌產品;
(3)智能家居:從亞馬遜到沃爾瑪,都開始將新興的智能排序和篩選設備和產品納入規劃;隨著技術進步、企業對于消費者數據的進一步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能夠直接與家庭對接,2019年是否會出現,我們拭目以待;
(4)辦公室:千禧一代的消費者每天還會在哪里消費?那是辦公室。不談類似于谷歌等公司為員工提供幾乎日常所需的所有服務,即使是一些小型公司也開始在辦公室開設員工福利,在冰箱內提供更多的健康零食、優質咖啡等產品來吸引員工。像聯合辦公項目WeWork也在利用自己的優勢來吸引更多的公司,甚至推出了自己的零售渠道WeMart,銷售10個不在WeWork辦公室快消品初創公司的產品。新一批的初創公司也開始幫助快消品企業產品進入辦公室,在可控環境內幫助大公司進行新產品和口味測試。
以上是對2019年食品行業5個必然性趨勢的權威解讀的相關新聞,必然性趨勢-行業和客戶廣泛接受的趨勢以及對市場的主流理解,企業應當在這些方面制定明確清晰的戰略計劃。
2025/8/23至202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