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綠源食品有限公司 | 青島希雅醇食品有限公司 | 泰州市施恩食品有限公司 | 白象食品集團河南白象飲 |
滄州千尺雪食品有限公司 | 山東廣發食品有限公司 | 河南三分人家飲品有限公 | 河南浩明飲品有限公司 |
河南片斷食品有限公司 |
摘要:諸葛亮是中國古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一生生活簡樸、為政清廉,其持家、為官、治國的操守和風范是教育領導干部的極好素材,是領導干部學習和效仿的光輝榜樣。尤其是那些在腐敗面前還心存僥幸的領導者,如能真正領會諸葛亮為人為政的智慧,真正以諸葛亮的精神風范來鞭策自己,就會懸崖勒馬、迷途知返,成為對國家和人民有貢獻的清官。
關鍵詞:諸葛亮 為人 為政 智慧
諸葛亮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老百姓田間地頭、街前巷里談論的對象,也是評書、戲曲舞臺上常盛不衰的題材。然而這些故事僅僅是諸葛亮智慧的淺層表現,諸葛亮真正的人生大智慧在于他深明做官之理、洞察為政之道。他那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智慧已經成為千古絕唱,恐怕再無人能夠企及,但是他為人為政的經驗和智慧不但后人能學得來,而且應該成為后世領導者為官從政永世效法的榜樣。那么諸葛亮為人為政的真正智慧到底是什么呢?
一、生活儉樸,為政清廉
諸葛亮在一次北伐的途中,向后主劉禪上了一道表章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一身在外,衣食都由國家供給。在成都的家中,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一家溫飽有余,不要再增加私產。如果我死的時候,內有剩余絲帛,外有少量財產,那就對不起陛下。到他死后,人們發現他的家產如他所說一樣,沒長尺寸。
他臨終前,對自己的喪事有明確的安排。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諸葛亮的遺囑說:我要埋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筑墳,墓冢只要放得下棺槨就行了,收斂時穿平日的衣服,不需要用器皿作陪葬品
諸葛亮自出茅廬,輔佐劉備,南征北戰,半生都在戎馬倥傯中度過。晚年,在渭水前線,抱病巡營,事無巨細,親自過問。此外,不別治生,別無所求。在封建社會里,像諸葛亮這樣身居高位的人,能擺脫追求榮華富貴的陋習,不受聲色犬馬的侵染,始終過著淡泊生活的人,實在是屈指可數。
淡泊可以明志,這是諸葛亮經常說起的一句家訓。他養成儉樸生活的習慣,與早年在隆中躬耕十年的鄉居生活頗有關系。后來,他出于治蜀的政治需要,更大力提倡儉樸。東漢末年以來,成都地區的一些殷實之家,婚喪嫁娶,往往不惜傾家蕩產,大事鋪張,蔚成風氣。不掃除這種奢侈之風,要想鞏固新建立起來的蜀漢政權,為北伐中原提供足夠的人力物力,是不可能的。
這樣看來,諸葛亮提倡儉樸,就不僅是屬于個人明志的問題了,而是他治蜀的一項重要重要措施,是一個關系到國計民生、移風易俗的大問題。因此他把能否堅持簡樸生活,作為選拔人才的一個標準。被他提拔到丞相府擔任要職的董和,就是由于董和敢于反對社會上的奢侈歪風,躬率以儉,惡衣蔬食。他所在的地方皆移風變善,成為首善之區。后來董和居官二十多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諸葛亮手下的重要將領,如大將軍姜維宅舍弊薄,資材無余,樂學不倦,清素節約;將軍鄧芝不治私產,妻子不免饑寒,死之日,家無余財;宰相費祎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這些記載不免有夸大不實之處,但諸葛亮提倡儉樸,卻在相當一部分官員中產生了效果,這對整個社會風氣的扭轉也絕對有好處。試想,董和厲行簡樸,其所在地區就移風易俗,成為首善之區,而諸葛亮在蜀為相十幾年,一直崇尚儉樸,其影響力和號召力非董和能比,能不扭轉整個蜀國的社會風氣嗎?
二、公正執法,賞罰分明
當諸葛亮逝世的消息傳開以后,被削職為民流放在川北梓潼郡的李嚴,悲傷至極,不久就病死了。流放在汶山郡夷族地區的廖立,得到諸葛亮的死訊后,也流著眼淚說:我這輩子算是回不去了,將老死在這邊遠山區了。
這些被諸葛亮嚴厲處分過的人,為什么對諸葛亮的死,這樣惋惜,這樣悲傷?因為諸葛亮對他們的處罰是公正的,是按律治罪。他們只要有悔改的表現,還有可能被重新任用,F在諸葛亮死了,恐怕再沒有像諸葛亮這樣賞罰分明的人了。
李嚴是西蜀一個地位僅次于諸葛亮的重臣,曾與諸葛亮一道接受劉備的托孤,輔佐劉后主。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時,李嚴在后方負責籌運軍糧。當時正好連日下雨,軍需供應不上,他就假傳劉后主的命令,讓諸葛亮退兵。當諸葛亮返回漢中時,才知道雖然下過大雨,但軍糧的運輸并沒有李嚴所說的那么嚴重。這時的李嚴卻故作驚訝地問:軍糧這樣充足,何以便歸?諸葛亮經過查對,指出李嚴欺上瞞下,貽誤軍國大事,上表后主,把他削職為民,搬到梓潼去住。
廖立少年得志,在劉備自領荊州牧之時,他做了從事,后升為長沙郡太守;轉到益州,任巴郡太守;劉備自立漢中王,他做了侍中,官位很大。后主繼位,諸葛亮總攬一切,把他調任長水校尉。廖立很不高興,他認為自己應僅次于諸葛亮之后,攻擊朝廷選拔的官員都是些俗吏,造謠惑眾,挑撥是非。諸葛亮得知他的情況之后,上表后主,說他誹謗先帝,疵毀眾臣,好比害群之羊,把他流放邊區。
對李嚴、廖立等高級官吏作這樣處理,無疑是很嚴厲的。這與諸葛亮以前斬馬謖等人一樣,體現了諸葛亮一貫推行法治的精神。只有執法無私,賞罰分明,才能使人心振奮,出現新的社會風氣。劉備去世后,諸葛亮任丞相兼益州牧,全面負責軍政事務。他陸續頒布了各種法令,進一步鞏固西蜀政權,安定社會秩序,以便恢復生產,有足夠的物質力量進行北伐戰爭。
對于依法治蜀,當時是有爭論的。蜀郡太守、楊武將軍法正對諸葛亮說:昔漢高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客主之義,宜相降下。愿緩刑彌禁,以慰其望。意思是說:想當初漢高祖入關之后,約法三章,秦朝的百姓感恩戴德。今天我們剛用武力占據了益州,還沒有施恩惠于地方,按照客、主的關系,我們也應該多施些恩惠才對。望你把刑罰、禁令放寬,以安慰他們。
諸葛亮反駁道:君知其一,未知其二。劉璋暗弱,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奉承,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威并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于斯而著。意思是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劉璋暗弱,自從劉焉以來就法令不明,刑罰不嚴。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逐漸松弛。給他們高位,官位高了他們反而賤視,而不覺得可貴;給他們恩惠,恩惠多了,他們反而會傲慢無禮。正因如此才造成這樣的弊端,F在我們推行威嚴的法令,人們就會知道什么是恩德;限制爵祿的賞賜,人們就會感到爵祿的尊榮。榮恩并行,上下就有秩序。治國的要領,正在于此。
諸葛亮這種以嚴濟寬、以猛糾弘的法治,并不是亂以施刑,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的。他曾一再告誡典刑官員,決獄行刑要慎重,既不要冤枉好人,也不能放過壞人,賞罰要分明。他處理失街亭事件,處理李嚴、廖立等人,就十分慎重,做到賞罰公正。
諸葛亮依法治蜀,使得慘遭戰爭破壞的西蜀很快就恢復過來,生產發展,社會秩序逐步安定。陳壽對諸葛亮治蜀作了中肯的評價。他說諸葛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跟隨諸葛亮多年的丞相長史張裔以見證人的身份稱贊諸葛亮: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三、薦賢任能,裁抑奸邪
忠益者莫大于進人,這是諸葛亮的一句名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國家負責、對國家有貢獻最重要的表現莫過于推薦有用的人才。
諸葛亮出山之后的二十七年中,一方面為劉備制定各種治國的方針政策,在文治武功上作出了出色的成績;另一方面,不斷推薦和選拔各種有用的人才,使他與劉備共同開創的事業后繼有人。盡管阿斗很不成器,但西蜀仍能支撐了四十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許多諸葛亮選拔和培養起來的精明能干的文臣武將,在繼續執行劉備和諸葛亮的治國方針。
諸葛亮早在隆中對策時,便高度評價了劉備思賢若渴的行動。他認為,總攬天下英雄,思賢若渴,加上天時、地利等其它條件,就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這也是他對劉備的一個重要獻策。劉禪繼位后,諸葛亮一再用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提醒他注意任用賢才。他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重視人才,是諸葛亮一貫的思想。
赤壁戰后,被人譽稱為鳳雛的龐統,投奔劉備,被任命為耒陽縣令。龐統認為自己被大才小用,所以不好好辦公,結果在縣不治,免官。顯然,龐統這次免官是劉備沒有拔識真才、使用不當造成的,諸葛亮說服劉備對龐統要重新認識加以重用。劉備只好找龐統來談話,從接觸中,發覺龐統果然有非凡的才識,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于諸葛亮,遂與亮并為軍師中郎將。取益州時,劉備帶著他去作為軍師。在定西川的過程中,龐統向劉備提出奪取成都的上、中、下三策,很切實際,劉備行其中策,很快就取得益州?上嫿y三十六歲就陣亡,否則,蜀漢擁有一龍一鳳,局面將會更加可觀。諸葛亮對龐統的薦舉,可謂惺惺惜惺惺。
入川之后,諸葛亮任用了大批經過戰爭考驗的文官武將。像王平那樣出身于行伍,大字不識十個,但頭腦清醒,有實戰經驗的人,同樣得到重用。其中最能表明諸葛亮薦賢任能的,是他對兩個人的破格任用。一個是蔣琬,一個是姜維。
蔣琬在荊州時,只是一個書吏小官。入川后,任廣都長。同樣由于劉備大才小用,蔣琬態度消極,眾事不理,時又沈醉。劉備十分惱火,準備處他以死罪。諸葛亮懇切地向劉備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不搞那些裝點門面的形式),愿主公重加察之。由于諸葛亮的說情,蔣琬才免于一死。諸葛亮成立丞相府辦事機構時,即任命蔣琬為東曹掾。以后一再提升他,直至長史,加撫軍將軍。諸葛亮在北伐前線,蔣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源源不斷地給諸葛亮提供充足的戰爭物資和兵員,保證了戰爭的順利進行。蔣琬不僅有出色的治國才能,而且作風儉樸,待人以誠,很服眾望。諸葛亮甚為贊賞。他一再說:公琰(蔣琬字)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共同輔助)王業者也。臨終時,給后主上表說: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事實證明,蔣琬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愛護和重用,他繼承了諸葛亮的政策和作風,成為西蜀后期的一根頂梁柱。
姜維,出身于涼州的一個低級官吏家庭。是諸葛亮一出祁山時,從曹魏營壘中得到的一個軍事干才。諸葛亮在收天水郡的戰斗中,與姜維直接交鋒。深深感到姜維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義,又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是一個大將之才。他給蔣琬寫信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永南)、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經過考察,覺得李永南、馬良這些原是不錯的將領都比不上姜維,他是涼州出類拔萃的人物。諸葛亮這一次北伐盡管丟了街亭,打了敗仗,但得到了姜維,他還是很高興。諸葛亮后來放手使用姜維,并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他。姜維繼諸葛亮之后,掌管了軍隊,成為與蔣琬并立的西蜀的另一根頂梁柱。
諸葛亮在薦賢用能的同時,對于那些不稱職的人不斷加以調任或罷官,特別對那些造謠惑眾,弄虛作假,為了爭奪名位,不擇手段的人如李平、廖立等,毫不留情地罷官,削職為民。正是諸葛亮這種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的作風,才使得西蜀政權政風和煦,上下肅然。
現在,有學者批評諸葛亮不重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從而導致他死后后繼無人,成為西蜀政權迅速滅亡的一大重要原因。其實,這哪里是諸葛亮的初衷和過錯。諸葛亮出山之后出將入相,僅僅短短的二十七年。在這短短的二十七年中,他外結孫權,內平南中,北拒曹魏,六出祁山,立法施度,整理戎旅,事無巨細,悉以躬親,根本沒有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拔人才和培養人才。能在戎馬倥傯中薦賢任能,已是難能可貴,切不可吹毛求疵,苛求古人。
綜上所述,今天各級領導者如能用諸葛亮的智慧來武裝自己,以諸葛亮為人為政的精神風范來鞭策自己,同時結合黨中央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那么我們的政治就會極大清明,政風就會極大清新,整個社會風氣也會極大好轉。
(陳曉陽,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1964年5月生,漢族,包頭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國學中的管理思想,出版專著《國學管理思想專題研究》一部,發表論文十幾篇。)
參考文獻
[1]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2]三國志蜀志董和傳
[3]三國志蜀志姜維傳
[4]三國志蜀志鄧芝傳
[5]三國志蜀志費祎傳(注引《祎別傳》)
[6]三國志蜀志李嚴傳
[7]三國志蜀志廖立傳
[8]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蜀記》)
[9]三國志蜀志張裔傳
[10]諸葛亮。稱姚仙教。諸葛亮集:31
[11]三國志蜀志龐統傳
[12]三國志蜀志蔣琬傳
[13]又與張裔蔣琬書。諸葛亮集:22
[14]與張裔蔣琬書。諸葛亮集: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