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的安全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困擾消費者的生活,對于牛奶又是我們每天都會補充的營養品,在生活中已經是必不可少的營養品,優牛品牌這幾年的發展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乳制品“生產許可證”的誕生宣告乳業已經進入高門檻時代。3月,對于很多乳企而言,這將成為自己告別這個行業的日子。
2012年底,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在乳品行業開展項目(企業)審核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乳品企業須在2010年12月31日之前重新申請生產許可證,3月1日之前未重新獲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將被要求停止生產乳制品及嬰幼兒配方乳粉等產品。
據相關媒體報道,從國家質檢總局等部門得知,現在已經發放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數量超過申報企業數的60%,仍有不少企業在排隊等待“領證”,審核完成的最后時間將延遲到3月底。
“生產許可證”的誕生宣告乳業已經進入高門檻時代。乳業等待這個高標準的代價是無比巨大的。
從2008年的三鹿事件開始,乳業就不斷發生震蕩,三聚氰胺,乳制品導致嬰兒性早熟,到現在出現的“皮革奶”,國人的精神被摧殘的無以復加,而對乳業的信心也在重建中一次又一次的崩塌。
而導致這一系列事件的根源就是犯罪成本低廉,政府事后監管效果不佳。對于企業而言,它本身是一個法人,它對自己行為的承擔只能利用企業的資本來進行承擔,如果承擔不了就只能宣布破產。乳業作為企業的一種,其承擔后果的方式并無區別。只是,當一些小的企業進入乳企之后,其企業規模和資金所承擔的責任是有限的,甚至是非常小的。而一旦發生像三聚氰胺這樣的大規模群體事件,像三鹿那樣的國有企業都無法承擔責任,又何況一些小規模的奶企呢?他們也只能破產了事,但是一旦破產,這些受害的嬰兒和父母又無法得到賠償。
但對于政府而言,一般都是事后監管,可事后監管對于因乳制品受到傷害的家庭而言,卻又無法發揮巨大的救助作用,同時也容易引起民憤。
“生產許可證”的誕生,首先就提高了行業的進入門檻,使得一些規模比較小,生產條件差,質量保障不力的企業被擋在了門外,本身就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防止乳業質量問題的發生。根據《生產企業乳制品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年版)》規定,乳品企業采購制度應按照有關規定對購入的生乳和原料乳粉及其加工制品批批進行三聚氰胺等項目檢驗,必須具備三聚氰胺檢驗項目相關的檢驗設備及能力,不得再進行委托檢驗。此外,企業檢驗人員中有三聚氰胺獨立檢驗能力的人員至少2人以上,這對實力較弱的企業是一大生死考驗。而在這個過程中,乳企肯定要進行行業洗牌,一些小的乳業就會被洗走,而大型的乳企也逐漸向幾個寡頭企業壟斷的局面發展。
其次,提高了產品的門檻。隨著乳制品質量問題頻現,使得很多家長不再輕易相信低端產品,而高端產品成為眾多奶企的必爭之地。而乳制品的高端市場基本上都被洋品牌所瓜分,所以內地乳企在爭奪高端市場的時候,不僅要與內地乳企競爭,還要與國際上的洋品牌競爭,而一個非常重要的競爭點就是質量,這就使得很多高端乳品的質量門檻被逐步抬高。即便在中低端市場,能拿到“生產許可證”的企業也都是一些正規的奶企,他們產品的質量可信度相對要高。
再次,提高了政府監管的門檻。之前,政府都是處于被動地位,甚至將質量的檢測直接扔給企業,等到乳企出事了,才手忙腳亂的出來收拾爛攤子。雖然一開始輕松,但處理后事永遠都是費力不討好。生產許可證,使得政府開始事前監管,先將一部分有隱患的企業清理出去,減小自己的監管范圍,同時,一旦發生質量事件,剩下的這些企業大都是實力比較強的企業,其賠償能力也有保障,政府的壓力也會相對減輕。
無論如何,這總歸是件好事,在乳企經歷了如此多的磨難之后,希望“生產許可證”的誕生,可以“撥開烏云見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