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乳制品競爭相當激烈的現實社會里,乳業的“大清洗”到底會給消費者帶來什么呢?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國家質檢總局去年底發布新規,要求“2011年3月1日起,未能重新獲得生產許可的乳制品企業將被要求停止生產!蹦壳按笙迣⒅,但僅三分之一的企業完成新核查。為此,質檢總局2月24日宣布,乳制品生產許可證重新審查工作完成時限將由原計劃的3月1日相應順延至3月底。
雖然大限延期一個月,但一部分中小型乳企遭淘汰將是必然結果,因為這次重審,需要乳企添置新的檢測設備,增加新的檢測項目,在巨大的資金需求面前,肯定有企業無能為力,最終被迫關門。
在中國乳制品業連遭“不測”,產品質量深陷“信譽危機”的緊要關頭,提高準入門檻,加大對乳制品行業的監管,已是迫在眉睫之舉。因此,筆者堅決支持國家對乳制品業進行清洗。但與此同時,卻又非常擔心乳業“大清洗”會誤傷消費者。
其一,為了通過生產許可證重審,獲得繼續生產的權利,乳企勢必要投入巨資進行設備添置、技術升級,那么,這筆費用怎么辦?正常情況下,乳企肯定要將這筆錢計入生成本,而一旦這么做,則意味著乳制品的漲價潮即將到來,消費者就會成為最終的埋單者。行業清洗“清”來了漲價,怎不讓人郁悶!
其二,在全新的行業準入門檻面前,將會有相當一部分中小乳企慘遭淘汰,而大型乳企不僅會安然無恙,并且還會乘機進行擴展,搶占市場份額。這樣一來,極有可能形成幾家或一家獨大的狀況。而一旦市場缺少充分競爭時,市場價格就會由少數大企業說了算,壟斷性經營就會登場,消費者就會任人宰割,而無可奈何。
那么,乳業“大清洗”到底會不會誤傷消費者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無法通過行政手段來進行干預,關鍵是要看企業怎么做。如果企業能顧及消費者的感受,想方設法化解新增成本,維護目前的市場價格不變,那無疑是消費者的福音。倘若乳企執意要將新增成本強加到消費者頭上,聯手搞漲價,那我們也不怕,或且少喝點,或且不喝,甚至干脆用腳投票,來一回“崇洋媚外”,去喝外國奶,看你怎樣?前些日子,內地人跑到香港、澳門搶購奶粉,導致當地發生奶粉荒,便是最好的例證。
在國產奶處境艱難的殘酷現實之下,乳企如何處理好這次重審新增成本,我想答案不言而喻。